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三百一十章俞老實

關燈
俞大猷

俞龍戚虎,聊了戚繼光,那肯定也要聊聊俞大猷了。後世很多人都把他們倆並列,稱“俞戚二將”,又稱“俞龍戚虎”,因為他們倆很像,都出自武職世襲家庭,好像生來就是要打仗的,而且主要功績都是抗擊倭寇。同時兩人都是文武雙全,俞大猷武功造詣更高,戚繼光文化水準總體又略強一籌。

但實際上俞大猷比戚繼光大二十五歲,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俞大猷正式進入軍隊開始打仗的時候,戚繼光還沒出生呢。他一輩子基本都在跟倭寇打,論抗擊倭寇功勞還在戚繼光之上,但現在後人一談明代抗倭,想到的第一個人永遠都是戚繼光。俞大猷更像是綠葉,想不起來就想不起來了,能想起來也一定是襯托戚繼光的。

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。在我看來有兩個原因,一主一次。

先說次要的,戚家軍的風頭蓋過了俞家軍。俞大猷就像金庸小說裏的主角,郭靖、楊過……,出場是菜鳥,一步步練功,一步步走向巔峰。他打仗比戚繼光打的早,官基本上也都比戚繼光的官大,可你要硬找出幾場俞大猷的代表戰役很難找到。

戚繼光不一樣,戚繼光更像古龍小說裏面的主角,李尋歡、陸小鳳、楚留香……,出場即巔峰。他剛打仗那會也是很平凡,打倭寇打的很不順。但也該他名垂青史,居然親眼看到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械鬥,那場械鬥用戚繼光的原話說就是太狠了,他打倭寇什麽狠人沒見過,竟被這麽一群農民礦工給嚇住了,可怕,太可怕。然後這群可怕的義烏人就成了可怕的戚家軍,直接從青銅升到王者。

後面只要是俞大猷和戚繼光一起打的仗,幾乎全是戚繼光的功勞最大。打福建倭寇,老大譚倫誰都不用,一定要等戚繼光來了才敢打,而且點名要戚繼光當先鋒去沖跨東瀛武士。後面打廣州的吳平等海寇也是,開始俞大猷一個人打,不順利,沒法徹底解決倭患。朝廷把戚繼光調來以後,海寇主力很快就被滅的七七八八。戚家軍就像小李飛刀一樣,不管對手是誰,不管對手有多強,甩手一刀全部解決問題。就是這麽強,基本場場都是碾壓般大勝。這是俞大猷做不到的,他也能贏,但沒法贏那麽漂亮。

就像打野怪升經驗,俞大猷是一點點的打,一點點的升,打了幾十年,打了無數場,經驗值很高了。戚繼光則是每場都是打boss,經驗值嘩嘩的暴漲。這兩種打法都能升到王者,甚至總的戰功,俞大猷前前後後加起來比戚繼光還要高,可是要任何人說,肯定都是戚繼光給人的印象更深刻,也更容易被拿出來當英雄宣傳,咱們《僵夜》裏涉及的歷史時期就是戚繼光風頭蓋過俞大猷,乃至連官都慢慢超過俞大猷的時期。

再說主要的原因,俞大猷這個人太老實,太不懂政治了。號稱大明朝最倒黴的武將,一立功就降至,動不動就坐牢。這說法當然有點誇張了,但他卻實就是很倒黴的一個人。咱們想想,一個人動不動就被降罪,動不動就被當反面教材打壓,這樣的人還能當英雄一樣宣傳嗎?有了宣傳,那些大明星,或者叫戲子,很多小年輕都是如數家珍,叫什麽,唱過什麽歌,演過什麽電視,甚至屬什麽,什麽星座,有什麽愛好等等,可這些人對國家和民族有多少貢獻呢?沒有宣傳,守衛國家的各種尖端武器,立於世界強國之林的各種核心科技,那些為國奉獻一生的科學家誰知道叫什麽?

所以說宣傳是讓一人名人知名度提升的最重要方式。而在那個時代,明朝官方,那些文人墨客全都更喜歡宣傳戚繼光,而非俞大猷。

那麽問題來了,為什麽俞大猷就這麽倒黴,這麽不招人待見?其實這主要還是跟俞大猷的性格有關。俞大猷這個人剛正不阿,一身正氣。只想著殺敵報國,上頭讓他打倭寇,他就打,而且打仗其實是有試探攻擊和死打硬打的,甚至還有跟倭寇勾結的奸臣要“假打”的,俞大猷不管,只要上頭命令下來,那就是縱虎出籠,場場都是拼盡全力往死裏打。至於體悟上頭的心思,討好上司,巴結上司,他不會,也從來不幹。這跟戚繼光不一樣,戚繼光不光能打仗,情商也高,特別會搞關系,一個人又能打仗,又跟所有同僚關系都好,又有頂級大佬張居正罩著,這樣的人你說周圍人能不跟你一氣,能不大事宣揚讚美你嗎?

像俞大猷這種正直人,從古至今都不適合官場,幸虧那個時候倭患嚴重,朝廷需要這樣的大將去剿倭,不然他早就被害死了。那他到底有多“倒黴”呢?比如年輕的俞大猷一心殺敵報國,就考了武舉,也就是咱們說的武狀元,結果他發現考上武舉以後朝廷就把他養在金門了,不給他上戰場的機會,恰巧那時候金門倭寇很囂張,很多老百姓都被殺,可官兵從來都不去打,俞大猷實在忍不了了,就上書請戰,結果被暴打了一頓,還被革了職。為什麽?因為他就沒看出來,那時候明軍很腐敗,當官的根本不敢打。要是朝廷下令去打,他們不打也得打,可朝廷都沒下令呢,這些人當然是能躲就躲,這俞大猷太不懂上頭的小心思了。

再比如平定安南叛亂,基本都是俞大猷打的,累死累活打了打勝仗,平定了邊疆。結果一堆人升官發財,沒他什麽事,最後還是嚴嵩實在不好意思了,給了他五十兩銀子安慰安慰。為什麽,因為這場仗後面是嚴嵩的小舅子歐陽必進。打了勝仗,嚴黨寫捷報,功勞本上全是嚴嵩小舅子和其他心腹的功勞,俞大猷從來不討好上司,更不可能是嚴黨,功勞本上哪有他什麽事。

浙江跟胡宗憲混那次更慘,浙江的倭寇是最厲害的,朝廷怎麽剿都剿不滅。胡宗憲就故意放開一條道,任倭寇逃走。大概意思就是只要能平定這裏的倭寇,是殺光還是讓他們逃掉無所謂。俞大猷直性子是鐵定不同意的,惹的上司胡宗憲非常不爽。結果事情敗露,朝廷問罪,胡宗憲把鍋全都甩在了俞大猷身上,差一點死在牢裏面。

類似的倒黴事還有很多,有人說俞大猷一生“四為參將,六為總兵,兩為都督”其實就是“七次屈辱,四次貶官,一次入獄”。但是俞大猷受再大的委屈不在乎,背黑鍋也不喊冤,只要還能打仗就行,不記仇。我有時候也在想,如果俞大猷不是這麽“傻”,不是這麽好的脾氣,那他就只有兩個結局,一是像張經那樣,打了勝仗,戰功被嚴嵩的義子趙文華搶了,不服,要把自己的榮譽奪回來,然後直接被趙文華弄死。另一個就是僥幸沒讓上頭弄死,那上面人以後搶戰功、背黑鍋的事可能也不太敢輕易找他了,畢竟是刺頭,不好惹。

人善被人欺,俞大猷幾乎被欺負了一輩子,明朝最倒黴的武將由此而來。

明朝中後期官場黑暗,連戚繼光都經常心灰意冷,有撂挑子的念頭,可俞大猷受的委屈最多,從來不抱怨,就是一句“忠誠許國,老而彌篤”,這樣一位不計個人榮辱得失,只有一顆報國赤膽的名將,品行高潔,更值得後人銘記。

軍事之外,俞大猷個人文學造詣也不低。當然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武功很高,有過像武俠小說裏面那樣挑戰少林寺的恐怖戰績,也是中國最早的打假狂人,所以我們《僵夜》裏把他設定成了天下第二。

最後也說說結局吧,結局比戚繼光好,也比戚繼光慘。好的是更長壽,雖然也是沒錢看病去世的。但他是告老還鄉,只是因為一生清廉不貪不腐,所以家裏才沒錢,而戚繼光是被朝廷革職,英雄遲暮。慘的是他兒子俞咨臯從荷蘭人手中奪回了澎湖列島,也算是民族英雄了,可惜後來有一個海寇為患福建沿海,俞咨臯領兵圍剿卻慘敗,被朝廷砍了。而那個海寇後來歸順了朝廷,滿清取代明朝以後又歸順了滿清。可惜他兒子死活不歸順,於是被清朝廷斬了,這個海寇就是鄭芝龍,那個不歸順清朝的人則是鄭成功。所以民族英雄俞大猷的兒子死在了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爹手上,繞不繞?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